关于贾谊的评价1.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自《贾谊论》有删节)2.毛泽东论贾谊毛泽东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又写了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3.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太过执着的才子—贾谊贾谊是西汉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后遭猜忌排斥,抑郁而死。 一、洛阳少年,才气横溢 贾谊从小精通诗书,18 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洛阳一带很有名,被以爱才著称的河南郡守吴公赏识,招为弟子。后吴公上调,贾谊也被吴公推荐做了博士。在陈述秦灭亡的原因时,贾谊发表了著名的《过秦论》,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震动满朝文武。贾谊留给后世的名篇还有《吊屈原赋》、《鹏鸟赋》、《治安策》等,均是才气横溢很有见识的名篇。 二、少年得志,锋芒毕露 贾谊 21 岁就当上了博士,深得汉文帝赏识,一年后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和许多悲剧性人物一样,锋芒毕露,难免引起某些人的嫉妒,埋下了隐患。另外,贾谊虽才高,但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权衡轻重,从统治者及权贵的利益出发。他迫不及待的提出许多改革措施,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觉得他书生气,华而不实。 后来贾谊建议为了强化皇上的权利,让列侯离开京城,回到他们的封地去,结果得罪了列侯,招致后祸。 三、人缘不佳,遭人诽谤 前面说过,贾谊年纪轻轻就得皇帝赏识,招致小人的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得罪权贵,结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诽谤他,久而久之,文帝也觉得他人缘不佳,就把他调出京。后虽重召回长安,但仍没有再重用。致使贾谊没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四、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贾谊被调离京后,深感委屈,慨叹人心险恶,哀伤自棹,一蹶不振。《吊屈原赋》、与《鹏鸟赋》传入京都后,文帝虽赞赏其文采,但又觉得贾谊气量小,言过其实,更觉得此人不堪重用。 后来贾谊作了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贾谊本无责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