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山东人民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考查重点考试大纲规定: 1. 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 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类型1. 选择2. 翻译基础知识一. 浅易文言文诠释1. 选文中的词语多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也包括传世名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2. 选文中涉及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较为常见,有规律可循。3. 不需过多的了解选文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只要求了解书本涉及到的文化知识4. 近几年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5. 选文的内容积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6. 选文一般属于典型的文言文,具有秦汉散文及唐宋古文的风格二.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1. 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又”。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如:(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