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的转型与升级路径城市开发 2016-08-20摘要:当前,我国产业园区众多,国土面积占到约 2-3 万平方公里,但真正有效利用的园区少之又少,土地大量闲置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由于配套严重滞后,很多园区都出现“产城分离、工业孤岛”的问题。如何让大片沉寂的土地复活,构建产城融合的新园区,本文将试图为迷茫中的园区寻求一些转型升级路径。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城市战略组2016 年 8 月 20 日一、前言各类园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载体,成就了今日中国制造的辉煌。从 1979 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至今历经 35 年的沧桑之后,目前,仅批准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园区就有 3000 多家,国土面积大概能占到 2-3 万平方公里,这些园区的存量足以承载未来 4 亿多农民工进城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些园区的土地利用强度极不理想,据国土部对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2012 年),分别有 15%的开发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都在 0.5 以下(最高达 3.36)、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在 2000 万元/公顷以下(最高达 36820 万元/公顷),20%的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在 3000 万元/公顷以下(最高达 249100 万元/公顷),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形势紧迫。同时,随着我国淘汰过剩产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日益推进,传统产业园区正逐渐暴露出产城分离等系列相关问题,如:配套严重滞后造成园区白天热闹,晚上几乎为空城,产业与城市融合度低,园区发展后劲乏力。因此,提升产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产城融合,重新激发园区活力,是目前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安邦(ANBOUND)硏究人员看来,关键是要完善园区配套、灵活土地利用、借力共建共享等。二、以产城融合的理念构建完善的园区配套因为产业园区大都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为就近上班,很多工人(尤其是外地人)就住在园区或租住周边民房。由于缺少影院、商场、餐厅、医院等配套设施,工人下班后无地消遣,职工正常生活也不能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窘境,对园区的招商和投资环境也造成了不利影响。那么,产业园区历经 30 多年的发展,为何至今仍存在配套不足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历史原因。由于早期对产业园区认识偏颇,认为产业园区即以工厂集聚为主,居住、商业、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可有可无,即使有,也是仅提供员工宿舍等基本服务,以致大部分园区的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