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何时进行引导_ ---------------------------------------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以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阳光下的“彩色泡沫”,而老师也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自我,成为课改实践中的一大误区。事实上。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容易发生偏离,思维难以深化,学习缺乏深度和广度,创新精神就很难得到培育。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引导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何时进行引导呢? 一、学生缺乏兴趣时要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发。老师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之中去。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老师提出问题:“小红今年 9 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 3 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答道:“3 岁。”但一想不对。小红今年都 9 岁了,哥哥怎么可能才 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在这时,老师笑着鼓舞学生:“你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自己到书上去寻找吧,信任你们一定能找到!”至此,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年、月、日”这一新知的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究中。 二、学生思维偏离时要引导 方向明确和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情境,学生能自主地展开对新知的探究。这时,由于学生的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思维偏离,走上岔道,假如任其进展,就会越走越远。课堂教学看起来热喧闹闹,可实际收效甚微,甚至负效。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快地回到需要探究的知识上来,做到“放得开,收得住”。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老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由于学生选择了有价值的切入口进行探究,所以学习效果显著。而当老师让学生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有部分学生说喜爱画等边三角形,不想画等腰三角形。面对学生一时难以完成的过高要求,老师没有被学生牵着走,而是与学生商量。在课余时间画等边三角形。老师的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