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彘xù④cùgǔ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2.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第二课时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需掌握积累的实词:河内凶亦然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2)应掌握的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河内凶弃甲曳兵而走斧斤以时入山林然而不王者(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衣帛食肉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