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第 1 页共 15 页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条件:(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软体不利于保存(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 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b 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c 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 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② 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 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② 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 复合模一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 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它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④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特点: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