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的一点思考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关键词:问题自主创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在课新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如缺乏积极的参与的热情;缺乏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运作能力;缺乏时间运筹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攻坚能力;缺乏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等。促使我们在着重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一、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必须解决好是发展知识还是发展能力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注重“双基”传授、强化训练、有效传递。忽略学生的学与思、学与行、学与能、学与创。结果是发展了知识,课堂教学中是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新观念,提倡塑造“全人”。这就要求教学具有全息性,应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真正贡献在于使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同时获得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形成良好的性情;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最终沉淀成学生精神中最深层的、最基本的东西——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正确的价值观、执著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魅力。二、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现“双生互动”因材施教。l、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心理动力场”,激发学生敢于问“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以宽容、博爱的胸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问题。师生间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紧张和焦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两个层次的“三问活动”。第一层次的三问:敢问、大声问、人人都问;第二层次的二问:正确问、流利问、创建性地问,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鼓励他们积极展示个性,推动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最终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2、创设情境给学生问“问题”的时空。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因基础与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了为他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着手,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多种问题形式和思维载体,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在问题与求解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释疑的最佳心理状态,达到问题与心理情境的融合,促使学生不怕困难与挫折,为问题而思问学创。在教学中,把学生的问题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总量原则上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并把课内课外的提问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学生设一个“问题本”,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奇思妙想及时加以记录,并定期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及“最佳问题人”。3、合作释疑,教给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分类归纳,及时筛选整理出有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低层次要求的问题自行解决。中等层次要求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迂回解答的方式,教师不从正面回答而是高屋建瓴,旁敲侧击地发问学生许多问题,一直到学生自己想通了这些问题,原先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可以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那些模块重新组合,迁移上升为解决问题策略方法,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三、优化评测手段,体现个性差异分层递进。评价的目的:优化测评手段,体现个体差异分层递进。原则: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创新;减轻负担,提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