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要帮助幼儿形成自我健康的意识,逐步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均衡发展。那么如何教育引导孩子,使得其心理健康发展呢?1.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现在的父母更加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他们舍得花钱让孩子去上最好的幼儿园,希望得到最好的学前教育。他们希望幼儿园开办各种学前班、特长班,希望孩子像小学生一样天天坐在教室里学习识字、心算、外语、绘画、舞蹈、乐器演奏等等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幼儿园为了让家长满意,也为了幼儿园的生存发展,便开办了名目繁多的各种特长班,艺术幼儿园、多元智能幼儿园、双语幼儿园、潜能开发幼儿园等遍地开花。殊不知,这样做难免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出格的心理和行为,直到后来难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原因在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许多问题都是在我们不经意的忽视之中形成的,以至于最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我们班有一个叫阳阳的孩子,5岁半,顽皮可爱,可是,他有个喜欢打人的坏毛病。他和其他小朋友玩不了一会儿,就会动手打人。究其原因,这很可能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打人”来引起我们对他的关注和关爱。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一定要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孩子带来安全和自信、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温暖。以亲切、和蔼、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用真诚的微笑鼓励孩子,用信任的目光帮助孩子,用温暖的抚摸奖励孩子,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进步。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要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创设一个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环境。比如,早上入园时,老师亲切的微笑、友好的问候、轻轻的爱抚、关切的询问就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环境布置多姿多彩,别具一格,草坪中有孩子们喜爱的各种大型玩具,走廊里有孩子们自己画的画,墙壁上有神采各异的各种小动物,天花板上吊着小朋友们亲手制作的各种吊饰,使幼儿一走进这样的环境中便会自然地感受到快乐,从而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会表现出不快乐、不开心、不愿意与人交往,心不在焉。我们会根据四季的变化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内容,设计动感的主题墙,比如三八妇女节“红花献妈妈”,孩子们在主题墙上先画上自己的妈妈,然后手工制作郁金香献给妈妈。我们的活动区设有美工区、阅读区、表演区、操作区、体育区、科学探究区、玩具区、娃娃家、小医院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设计游戏内容,建立游戏规则,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分享和谦让。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会沉入水底?为什么夏天先闪电后打雷?引导孩子们去体验探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从小就热爱科学,向往科学。3.在各种活动中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对于新入园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小,又是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难免会大声哭喊、焦虑、情绪不稳定。我国著名的学期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是因为游戏能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快乐,可缓解紧张状态。因此,开学初,我们便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游乐场”、“娃娃家”、“讲故事”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消除幼儿之间以及与老师之间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对新环境产生新鲜感和好奇感,让孩子体验到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使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由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