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同课异构”之导课案例研究陕西省商州区中学南友锋“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每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导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导课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在程鹏老师工作室的主持下,工作室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大家在导课方面,都匠心独具,设计出了不同风格的导学案例。本人选取了9位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的导课案例来进行研究分析,以求取得导课案例方面规律性的认识。一、九大导课案例案例1:程鹏老师采用PPT展示钓鱼岛图片,钓鱼岛问题和对日本侵略历史的的认知问题,是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那么,钓鱼岛日本是怎样窃取钓鱼岛的呢?以钓鱼岛问题入题,既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可以使历史教学与现实政治生活相结合,同时,使用图片导入,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案例1图案例2图案例2:李重阳老师采用一幅漫画导入:画面中是一个身带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中国,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捆绑得呼吸困难、无法动弹。请学生解读漫画含义。并提问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是怎样签署的?再提问,谁知道《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是清政府同那些国家签订的?继续追问,当时清政府为什么要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世纪末,中日两个邻国之间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利用漫画加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同时开动大脑思考出现此状况的原因,激发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案例3:宋晓丽老师采用影视音像导入法。播放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主题歌《深蓝》,它向我们展现了1894年那段悲壮的历史。虽然那段历史太痛苦、太屈辱。但是我希望大家认真学好这段历史,一部中国近代史,不仅是百年屈辱,更有抗争觉醒,这些都值得后人去追忆和反思。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份沉静与用心来重新回望历史,走进第12课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前的主题曲和电影镜头具有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介绍以往学生的感受,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重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案例4:马龙老师利用2014年APEC峰会安倍晋三和习近平握手照片的各种解读,在学生简单了解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人物基础上导入新课。以时事热点话题,一下子抓住了学习的兴趣,便利于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2014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应约会见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案例5:陈卫老师采用两幅漫画倒入新课,然后提问:从两幅漫画里得到什么信息?学生思考回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以漫画导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案例6:高雯老师采用央视主持人水均益的话导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中日两国仅仅只一水相隔,并且在历史上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所以用“一衣带水”这个词形容中日关系非常贴切。可是水均益却说,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日本为什么是离我们最远的国家?一切都源于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仇恨。在历史上,日本曾两次大规模的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一次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在日本的历史上被叫做“日清战争”,还有一场是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的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给中日民族关系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使得两个民族长期仇视敌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场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及其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采用名人名言导入法,能够抓住学生对名人的崇拜感,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7:徐润老师采用话题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