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 1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第二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传习录》读后感 2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一一《传习录》这一段给我的启示,人必须要修身,修身之后要有自知之明。就是你要清楚自己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跟自己的能力有关,跟社会环境也有关。修身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不是别人说我们能干什么,是我们自己清楚自己能不能干。能干,怎么干?不能干,需要补什么?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不能别人一捧自己就飘飘然。冒然到一个岗位上,对自己、对企业、对别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干不好会让自己的名声变臭,到时候想挽救可就难了。儒家讲明哲保身,如果自己有能力,但是环境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说环境不适合去干这个职位,那你就要选择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就关系到我们怎么对待生活,曾点对待生活的方式,孔子是认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修身的程度。脱离于生活的修行不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