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一片树叶,今天我们就借助树叶来学习数学知识。大家又会想了,树叶怎样才能辅助我们学习知识呢。首先,我们就来用笔描一描,把它的形状画出来.怎么样,像不像上美术课?(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2.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到哪里结束.)3.刚才同学们在描树叶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沿边线围着图形,描了一周)4.伸出你们的小手,让我们跟着小蚂蚁一起来爬一爬吧。小蚂蚁说(课件实现):“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他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5、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结合实物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能帮它取一个名字吗(树叶页面的周长)板书: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周长。6、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和同桌说一说,摸一摸,指一指。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二)找一找,摸一摸。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3、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小蜗牛也找到了一些图形,请你帮忙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46页1题。(三)量一量。1.刚才我们画周长、摸周长,你能测量图形的周长吗?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议一议,做一做,说一说。2、小组合作测量。汇报3、不用测量,数一数,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45页(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板书: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是周长。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美丽的树叶引入课堂。紧接着用“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接下来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彩笔来描一描书上45页树叶的轮廓和数学书的轮廓,并要求学生能像小蚂蚁那样用一句话描述,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从而揭示了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