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峨眉山导游词题材 峨眉山导游词题材 1 峨眉山洗象池是 1983 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 2070 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 25 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 1699 年)由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改建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 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 象池夜月是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洗象池是峨眉山赏月最好的地方,这里大气清亮,云垂脚下,每逢夜月当空,清辉无限,月华如玉,若入广寒。大诗人李白看到这迷人月色有感而发,咏出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千古佳句。 洗象池是峨眉山八大名寺之一,位于海拔 2070 米的钻天坡上。洗象池原名“初喜亭”,意为游人到此,以为快到顶了,心里兴奋。实际上,此处离金顶尚有 30 华里。此处属高寒地带,雨雪较重,故而其殿矮小,且用铁皮盖房。 洗象池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明末只是一座小庵,僧人在这里烧茶水以待游客。清代康熙年间行能大师扩建为“天花禅院”,因寺内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传普贤菩萨乘白象过此,必先浴象,以后即改名洗象池。清康熙时扩建,从而成为一座寺庙。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 第一殿为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像高 2 米,殿后为金身护法韦驮菩萨像。殿两旁为客堂,内有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送的`楠木椅 12 把,椅背上题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诚团结,实现和平”。 第二殿是大雄宝殿,殿额系 1983 年遍能大和尚书。殿内供奉普贤菩萨骑象金身,两旁为脱纱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莲台之上,高约 3 米。 第三殿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两壁悬挂 20 幅观世音菩萨像,每幅高 1.2 米,宽 0.8 米。 洗象池的寺藏文物比较丰富,藏经楼上供有一瓷制观世音菩萨像,带座高约尺余,制作精良。同时,还有其它宝贵文物。 寺周冷杉枝繁叶茂。至寺前石砌半圆形月台,可看猴于附近嬉戏打闹。 峨眉山导游词题材 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的中国佛教文化名山―峨眉山。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