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6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徐志摩的《黄郦》-考场素材 徐志摩的《黄郦》 《黄鹂》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第 2 页 共 6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① 写作时间不详,初载 1930 年 2 月 10 日《新月》月刊 第 2 卷第 12 号,属名徐志摩。 ********************************************************************************* 诗评: 《黄鹂》这首诗最初刊载于 1930 年 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2卷第 12 号上,后收入《猛虎集》。诗很简洁: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稍,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耀,“艳异照亮了浓密——/象是春天,火焰,象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诗人?自由的信徒?泛神论者?〕,留神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盼着这只秀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第 3 页 共 6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于是带走了春天,带走了火焰,也带走了热情。 这首诗意不尽于言终。假如我们鉴品的触角仅仅满足于诗的表象,那我们将一无所获。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查找这首诗的深层结构,或如黑格尔所言,查找它的“暗寓意”〔《美学》第二卷,13 页〕。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鹂》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篇类寓言;或曰,一首象征的诗。指出徐志摩诗中象征手法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他的诗艺不无裨益。因为诗人对于各种“主义”腹诽甚多。早在 1922 年的《艺术与人生》一文中,他就批判中国新诗外表上是现实主义,骨子里却是根本的非现实性;此外还有毫不自然的自然主义,以及胜利地发明了没有意义的象征的象征主义。其结果是虽然到达了什么主义,却没有人再敢称它为诗了。在后来写就的《“新月”的看法》〔1928〕中,他又对当时文坛上的 13 个派 第 4 页 共 6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别大举讨伐之师。然而腹诽归腹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还是兼收并蓄,广征博引,真正“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做”〔《诗刊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