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 1 课 孔子与老子一、孔子的学说——儒家1、生平: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 3、学说: ① 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 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优先处理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③ 教育思想:A 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B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C 教育措施:“因材施教” D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E 学习措施:“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历史地位:① 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老式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② 当时未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老式文化的主流。 ③ 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④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聃《道德经》——儒家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 哲学思想: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否认“天命论”。B、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有矛盾对立面,并可互相转化; ② 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3、历史地位: ①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充:1.孔子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执政者应当以民为本,制定政策要人性化,有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友好社会。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所创立的诸多学派 。 诸子百家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兵家:——孙子、孙膑。等等。(二)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 1、主线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4、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正在形成5、直接原因:不一样阶级华表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三)、百家争鸣局面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