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蒋娜一、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是《固体与液体》单元,其中第二课《把固体放入水中》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固体放入水中后的一些常见现象,例如物体的沉与浮,还有物体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等。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教学内容:第一,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一是认识各种不同的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二是认识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第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这个环节也分两个层次:通过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并搅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与不溶,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会科学观察的过程,并且通过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种特点,转入了解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三种方法:米与水的分离——过滤,泥砂与水的分离——沉淀,水与盐的分离——蒸发。第三,开展一个拓展活动——彩色树枝的制作,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固体能在水中溶解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分离。二、学情分析:看完教材后首先做了一番细致的思考,个人觉得“沉浮”与“溶解”是两个相当有意思的研究内容,如果要想把这两个内容放到同一节课中完成最终将导致无法把任何一个内容的文章作足,学生的探究也将呈现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的“病态”,所以决定选择其中一个内容将其做大做深。我知道对于沉浮现象学生都相当感兴趣,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存在物体“重沉轻浮”的错误前认知,其实我们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密度与物体的排水量有关,但这已深涉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其接受理解不得不承认却有其难度,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以“溶解”这个知识点为切入口,并且在如何加快物质溶解上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了解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有无被搅动有关。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到溶解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加快溶解的几种可能并在实验中进一步验证。第三部分,通过趣味比赛让学生了解到综合运用几种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可以使物质溶解得更快。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三项对比活动:把固体物质放入热水与冷水中、把固体物质敲碎与不敲碎放入水中、放入水中的固体物质搅拌与否。其实在这三个对比实验中结果相当明显,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能从实验中发现热水能加快物质的溶解;物质敲碎后能加快溶解;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但实际上本课的重点是在“如何进行对比实验”上着手,即要让学生明白在每项对比实验研究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要让学生在明确“变量”和“不变量”的基础上,经历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活动过程。三、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经历简单的推测、假设、制定实验方案2、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知识1、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及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感悟到科学探究中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2、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四、教学器材:方糖、水果糖、烧杯、汤匙、小锤子、镊子、托盘、小方盘、纱布、热水、高锰酸钾五、教学过程:(一)实验演示揭示溶解的概念师:(出示一杯温水)同学们,这里有一杯水。(放下,将图片贴到黑板上)再看,这里有一些颗粒状的固体,它的化学名称叫高锰酸钾。(将它也贴到黑板上)师:如果把它放入水中(箭头),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生:猜测。师:究竟是不是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实物投影仪上实验,动作放慢,镊子夹取一点高锰酸钾)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水变红了。师:高锰酸钾去哪了?生:融化到水里了。师:恩,在科学上我们把像高锰酸钾这样放入水中后均匀的扩散直至看不见为止的现象称为溶解。(板书:溶解)(二)多元探究溶解快慢的可能师:上个星期天蒋老师去帮邻居家带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