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重身份 贴着文本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策略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教学参考书远比文本来得重要,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非文本化阅读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很多语文老师备课时一般是先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快餐式的阅读,并以教学参考书引领自己的教学,有的甚至直接把教参的内容抄到教案上‚依葫芦画瓢‛抄给学生。于是,学生对教材的的理解只局限于教师的提示,而教师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教参的提示。久而久之,教学丧失了灵动的‚源头活水‛,教师只能在‚教参‛指定的狭小空间里踽踽独行, 毋庸置疑,教学参考书是教师的好帮手。书中收集的丰富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读文本,提高工作效率。但‚唯教学参考书是从‛,用教参上的结论代替了自己的阅读体验,用‚权威‛的解读去禁锢学生的思维,这对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有害的。 笔者认为,独立地研读文本,提高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分析、品读文本的能力,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的核心业务能力,也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贴着文本教学‛要比‚贴着教学参考书和教案教学‛重要得多。语文教师与‚文本‛之间,应该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身份,教师珍视并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受;二是学生身份,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来阅读;第三是教者身份,教师重点考虑文本的价值内涵,教学所需达成的目标等。‚贴着文本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把握好三重身份的关系。 一、以读者身份‚贴着文本‛,认真读懂文本,品读文本 读懂文本,就是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这三大问题。切忌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而品读文本,‚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⑴。 ‚贴着文本教学‛,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应当以一个读者身份与文本及文本背后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切忌未看文本或文本未看懂就忙着看教学参考书或教案,让现有的结论束缚了自己。教学参考书的分析曾犯过阶级论的错误,比如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对于《赤壁怀古》的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教参视作消极思想的流露等等。这些都说明教师的教学用书只不过是教师备课时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参考书上说的也未必就是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