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2005 年全世界有760 万人死于肿瘤,其中中国有160 万。目前我国有约220 万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任重而道远。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殖,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新一代抗肿瘤药物。不同于传统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靶点特异性抗肿瘤药针对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随着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Gleevec 等新药的不断涌现,抗肿瘤药物研发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靶向蛋白酪氨酸激酶(ty rosine kinase) 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可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其功能都是催化 ATP 的磷酸基转移到下游蛋白的酪氨酸(Tyr)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目前已经发现了 100 多种酪氨酸激酶,分属 20 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和 10 个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细胞的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酪氨酸激酶的功能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过 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是酪氨酸激酶,它们的异常表达通常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乱,致使肿瘤发生。此外,酪氨酸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化疗抗药性密切相关。 基于近年来在基因组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取得的重大进展,越来越多的酪氨酸激酶被认为是很有希望的抗肿瘤分子靶点。目前有超过 20 个分属不同家族的受体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被作为靶标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胰岛素受体(InsR)、Src、Abl 等。靶向酪氨酸激酶的药物分为抗体类和小分子抑制剂。1998 年,Genetech 公司和 Roche 联合开发的首个靶向 HER2/neu 的人源化单抗Herceptin 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治疗某些 HER2 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首个上市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特异靶向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