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适用专业:2016级机电一体化函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科函授)、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科业余)、201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业余函授)、201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起本)、201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升本函授)辅导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3版)》冯博琴、吴宁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任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并使学生了解存储器的组成及扩展方式、输入输出技术。为学生掌握好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及进一步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工学等。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和C语言程序设计及电工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语言的一些基本概念及有关硬件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微机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为学生上机实践提供相应支持。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基本内容:本课程阐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介绍8086指令系统及其编程、存储器的管理、输入/输出技术和中断系统等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如下:1、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与分类、微型机中的数制与码制和微型计算机系统。2、8086微处理器8086CPU的内部结构、8086内部寄存器,及8086对存储器分段管理,8086CPU时序分析和80X86CPU简介。3、8086的指令系统与程序设计8086的寻址方式、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汇编语言上机。4、存储系统存储器基础知识、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扩展与CPU的连接和外存储器简介。5、基本输入输出接口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功能、I/O端口的编址方式和I/O数据的传输方式。6、中断系统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处理过程、8086/8088中断系统和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二)基本要求: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原理与学生上机实验实践相结合,在弄清楚8086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相关接口、中断技术基础上,通过具体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践,使学生达到对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和基本原理及汇编语言编程的掌握。四、实验及要求实验共8学时,分配如下:1、汇编语言上机步骤的熟悉和命令使用2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汇编语言上机过程及基本的DEBUG调试命令2、汇编语言顺序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汇编语言基本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及基本命令的使用3、汇编语言分支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汇编语言基本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及基本命令的使用4、汇编语言循环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汇编语言基本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及基本命令的使用五、习题数量及要求第1、2章每章5-8题,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第3章10-12题,掌握8086寻址方式、8086指令系统三种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四章4-6题,掌握存储器概念与扩展;第5章6-8题,掌握接口概念;第6章3-5题,掌握中断概念及过程。六、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补充说明: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考试七、几点说明参考书如下:1、戴梅萼.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孙家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3、王克义、鲁守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复习参考范围1.1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与分类1.传统计算机的发展1946年1月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6世界上第一台设计的存取程序式计算机(EDVAC)1949.5世界上第一台实现了存取程序式计算机(EDSAC)(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2)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线路主要元件。主存为磁鼓,外存为纸带、卡片、磁带。V:几千次~几万次/秒,体积大,耗电量大。软件方面确定了程序设计的概念,主要采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2)第二代计算机(1957~1964)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为逻辑线路主要元件。主存为磁芯,外存为磁带,V:几万次~几十万次/秒,体积小,耗电量低。软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