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人性丑恶的五个心理实验 编辑: 雨路 提交日期: 2008-12-07 阅览次数: 1943 心理学家认为,当你触及他人思想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因为你永远也无法肯定你将会发现些什么。多年以来,就这一课题的大量心理实验已经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请注意,我们所要讨论的对象并不是那些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正是您。以下这些实验的结果将不言自明: 实验五、阿希的从众实验(1953 年) 实验步骤:心理学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验证从众效应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可令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为之沮丧不已。 受试者们被告知,他们将与另一部分人一同参与某项视力测试,随后将出示一些图片,并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显见的问题。这个测试的陷阱在于,除受试者本人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实验合作者共同进行这一测试,他们将按照要求给出显然错误的答案。那么,在大多数人都犯了再明白不过的弱智错误时,受试者会与其他人给出不同的结果么? 实验结果:受试者们要求回答的“难题”可参考下图所示 他们所需做的仅是指出右侧中的哪一条线段与左侧的线段等长。你看,阿什所提的问题远未达到什么设计下一代空间站的那种难度。说实在话,一个能在这种类似线段长度的问题上答错的人,除非是你当天早上服用了两个剂量的迷幻药,还把它擦在了眼球上(当然这将会引发其他更为可怕的“试验”,我们略过不谈)。 然而遗憾的是,当看到参与测试的其他三个人给出错误的回答时,32%的受试者也给出同样错误的答案,即使线段长度的差别达到几个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谚语无疑得到了验证。 结果分析:试想一下,当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显而易见的时候,这个 32%的比例将会上升到多少。即使我们没听懂一个笑话,我们也更愿意跟着大多数人一起笑起来;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时,我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的观点。小学时我们所经历过的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类的鼓励,仿佛都不知所踪。 “嗯,我应该是一个叛经离道的独行者,这样挺好。”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总是这样说。当然,也同样是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下一步的举动就是观察其他“独行者”所做的事„„ „„然后,确保自己与他们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违背。 实验四、好撒马利亚人实验(1973) 实验步骤:如果你没有听过“好撒马利亚人”(the Good Samaritan)这一《圣经》故事,在此可以简要介绍如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