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管理界流传的那个 “擦桌子”的经典案例吗?大意如下: 某老板叫一位日本职员:“山本,来,把这个桌子擦 6遍。” 日本人答道:“是!” 一遍,两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一遍比一遍认真,非常干净。 老板又叫一位中国职员:“小李,来,把这个桌子擦 6遍。” 中国职员答道:“好的,老板。” 一遍,两遍,三遍„„ 到第四遍的时候,“已经擦干净了,老板。” “几遍了?” “三遍。已经很干净了。” “哦,还差三遍,继续。”老板答道 此时,小李的动作明显慢下来,心里琢磨“老板昨天是不是和老婆吵架了呀?” 小李当然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不悦,也不能质问老板。 于是,手中的活开始变快了,四、五、六遍,不到一分钟,就能把剩下的三遍擦完,可这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吧! 假设,老板换一种下达命令的方式,这样说:“小李,麻烦你把这个桌子擦一下,晚上我们搞个庆功会,要用这个桌子来做饺子,辛苦啦,到时候你可得多吃点,多喝点呀。” 这样一来,小李虽然也做了 6遍重复擦桌子的事情,但心里确实美滋滋的。 这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管理一定要符合人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不再简单的通过行为来管理员工的工作过程,而是了解员工的意识,理顺员工的心理,从而间接的来管理员工的行为。因为,意识是真正决定行为的根本,而行为才是真正产生直接效益的来源。 员工的工作行为是看得见的,但意识如何抓的住呢?老板都希望将企业的管理思想渗入并影响员工,但意识侵占恐怕是难之又难,这正是很多管理者头疼的问题,管理思想究竟“落地”? 信息化:管理“落地”的敲门砖 其实,解决管理“落地”的根本不再意识层面,这正是很多管理者陷入的误区,换个角度,跳出思维定势再来看看。 前 IBM总裁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写过这么一段话:“上帝呀,有太多的执行官并不知道,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情,而不会去做你期盼的事情。” 很多管理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非常震撼,并发出感慨:“是呀,确实是这样,我们不能只是期盼”,于是自然又有了另一个想法——“只要我们每件事情都注意检查,就能够很好的提升执行力。” 现实果真如此吗?管理者根本就记不住布置了哪些事情,就算记住了也没办法做到“及时”检查,即使管理者真的要做到“及时检查”,那也很可能会陷入到“如何检查”的陷阱里去。 仔细想来,阻碍管理“落地”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思想?意识? 答案是:信息 管理者、执行者以及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