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操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摘要:体操运动包括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操运动根据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以及不同设备,可因人因地制宜,选择不同项目和动作进行身体锻炼。体操运动能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各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匀称的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体操教学教学效果心理障碍意志体操运动根据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以及不同设备,可因人因地制宜,选择不同项目和动作进行身体锻炼。体操运动包括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韵律操等,这些运动形式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易于普及。体操运动能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各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匀称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所占课时比例是比较重的。体操动作有易有难,内容丰富多彩。许多教学动作如回环、转体、腾越等需要身体在器械上或不正常状态下完成,因此体操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或心理障碍,这些因素的产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如何和消除学生、提高体操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以供广大师生参考。一、影响体操教学心理障碍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仔细的调查访问,研究其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根据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影响体操教学心理障碍的:1、畏惧心理由于体操动作中有部分动作难度较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单杠项目中的骑撑、支撑跳跃等动作,大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条件或对动作的理解不够,害怕跌倒、掉下或受伤。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情绪,表现为不敢做动作,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甚至借故见习。2、自卑心理男、女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较大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性格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别。别人一学就会的动作,有的学生反复练习就是学不会或姿态不优美、动作不协调,于是易对此动作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天生不是练体操的料”,不是自觉的动脑筋想动作、刻苦练习,而是自暴自弃,甘心做别人的观众,即使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练习,也是敷衍了事,达不到练习的效果。3、厌倦心理体操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低年级教材中出现过,如队列队形练习、基本的徒手体操及许多动作的辅助练习。部分学生不是从进一步增长体操知识、技能和提高运动技术出发,而是认为这些内容是老一套,因此上课时感到单调,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进行体操练习时,思想不集中,练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体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4、怕苦心理体操动作的形成要靠反复练习才能建立正确的技术定型。练习时在遇到手痛或运动量较大时部分学生不能坚持练习,怕苦怕累,不尽全力,尤其在素质练习中更为严重。二、提出有效地克服方法顺利完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上述四种心理障碍,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体操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提出有效地克服方法,以便顺利完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这几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下面几种防止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1、培养学生对体操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某一个人对某事物具有兴趣时,他就把注意经常集中和趋向某事物同时对该事物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兴趣对人的行为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它能激励一个人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参与一定的活动。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学生对体操的兴趣的培养,调动其积极性。其中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是使学生对体操产生浓厚兴趣的最好手段。体操动作本身就是美的表现,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动作示范是体操教学最有效、最常用、最简便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能有效地揭示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教师进行示范的目的,除了让学生看清楚动作结构外,还应具有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激发学生从事学习的热忱。例如:做跳箱分腿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