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刻板公式,一律化,像铁锈一样腐蚀着教育过程的精细的机体,这是最有害的现象之一。常常有这样的事:看到某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按照课题计划(即按一个整的课题,把好几节课包括在内而制定的教案 )进行教学取得了好的效果,于是校长、区教育局的视导员就要求所有的教师除了写课时计划以外,还必须写课题计划。这种要求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只能造成刻板公式和一律化。教师没有足够的有预见性的依据,却必须制定这种计划。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譬如说,教师准备明天给五年级学生讲关于百分数的初次概念。如果他在备课时只想到讲解百分数的方法,而没有想像课时计划的活的面目,在他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个机灵的、思路敏捷的米沙和那个头脑迟钝的、理解能力很差的柯里亚的形象,那么,这种备课只不过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推敲而已。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按照一律化的要求把一个课题包括的几节课都加以设想而做出的计划之所以常常变成死的图表,首先是因为生动活泼的教育工作要求随时对10 分钟以前还觉得是正确的、必要的东西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和修正。当然,对死的图表做这样的批评,绝不意味着在教育工作中无法预见5 节课或10 节课以后将会发生的情况。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教学大纲都将失去意义,学校工作也会变成一种自流的现象。但是,我们所能预见到的,只是达到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一般途径,而不是细节。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几十种这样的细节,它们的相互依存性是极其复杂而有多变性的。 我们把脑力劳动作为总结分析的中心。这里不仅指学生的脑力劳动,而且包括教师的脑力劳动。我们全体教师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思维素养的问题。我对比研究了一些成功的课和失败的课,关于思维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应当看出和想像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东西的,以及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一些课上,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也有另外一种课。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