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唐宋时期的政治知识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隋朝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内史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唐朝唐袭隋制,又有所变革。三省职事也基本延续隋制,中书取旨决策,门下审议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作用(1)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2)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3)影响深远,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削弱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三)选官制度1.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2.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原因①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②九品中正制度衰微。③士族地主的腐朽。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⑤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演变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形式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分科取士评价①积极:科举制满足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度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使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②局限:科举考试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知识点二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削夺地方权力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纲领,统治者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统统收归中央,又派文臣任知州,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彻底扭转了中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膨胀而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分权制衡”中央官制方面,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枢密院分掌军权,又设三司分掌财政,从而将相权一分为三。地方官制方面,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点常平司和安抚使司,分掌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权,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州设知州,统领一州军、民之政,另设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并对知州进行监督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2.评价积极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弊端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