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工艺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 金属材料成形基本原理 一 名词解释 逐层凝固:逐层凝固就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铸件外层已凝固的固相区不断向内层未凝固的液相区推进,液相区不断减小,直至到达铸件中心的凝固方式。 顺序凝固:指在铸件上建立一个从元力冒口的部分到冒口之间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使合金由远离冒口处向冒口方向顺序地凝固。 糊状凝固:在凝固的过程中,固相和液相并存的凝固区贯穿铸件的整个断面的凝固方式。 同时凝固:指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尽量减少铸件各部分之间的温度差,使铸件的各部分几乎同时凝固。 液态收缩: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凝固开始温度期间发生的收缩。 凝固收缩:从凝固开始温度到凝固终了温度期间发生的收缩。 缩孔和缩松:逐渐在凝固的过程中,由于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造成的体积收到得不到补充,就会在铸件的最后凝固部位形成孔洞,大而集中的孔洞为缩孔,细而分散的孔洞为缩松。 浇不足:液态合金充型过程中共,由于冷却过快而不能充满型腔。 冷隔:金属液充型后,在金属液的交接处融合不好,而且在铸件中产生穿透的或不穿透的缝隙称为冷隔。 纤维组织:金属内部的晶粒发生塑性变形时,当变形量很大是,晶粒形成细条形的组织。 锻造流线:铸态金属组织中分布在晶界上的夹杂物随着晶粒的变形而在金属流动最大方向上被拉长或呈现链状分布而且不会因晶粒的再结晶而改变形状和分布,锻后依然沿被拉长的方向保留在金属中呈现出链状或断续的流线形状的组织。 再结晶:在变形金属或合金的显微组织中,产生无应变的新晶粒──再结晶核心。新晶粒不断长大,直至原来的变形组织完全消失,金属或合金的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动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dynamic reerystallization),是指金属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现象 热影响区: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母材因受热(但未熔化)而发生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区域 过热区:焊接时被加热到 Ac3 以上 100~200℃至固相线温度区间,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冷却后产生晶粒粗大的过热组织。因而其塑性及韧性很低,容易产生焊接裂纹。 二 简答题 1-3 拟生产一批小型铸铁件,力学性能要求不高,但壁厚较薄,试分析如何提高合金液的充型能力。 合金液的充型能力与合金的流动 性,浇注条件,铸型条件,铸件结构有关。生产中可以适当提高铸件液的浇注温度,充型压力,,提高铸型温度等来提高合金的充型能力。 1 -4 冒口补缩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