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质点和位移教材分析】在实际问题中为了更准确的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引入质点这一概念。质点是学生在高中物理接触到的第一个理性化模型,是描述运动的基础。学生通过对质点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位移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是后面学习运动的基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掌握质点这一概念并根据实际问题来判断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科学思维:能根据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运用物理思维进行科学抽象,建立理想化质点模型。科学探究:对“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历对问题的思考、交流和解释的过程。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留心自然、勇于探索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质点的概念及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条件;2.矢量和标量的区别。教学难点: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奔驰的列车”“飞翔的雄鹰”这三幅图片,提出问题,引出新课。观察投篮照片,并思考“为什么在投篮时,篮球的运动难以描述?”学生利用自身经2/6验,回答“篮球在运动过程中边旋转边上升,所以难以描述篮球的实际运动。”以列车为例,提出问题。问题:描述一列从山东开往上海的动车的运动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①需要考虑车轮的转动么?②是否要考虑动车的大小形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突出主要因素(列车质量、位置),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如形状、大小),将问题简化,得出质点这一理想物理模型。一、质点1.定义:物理学中,把这种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masspoint)。2.质点是一个忽略次要因素(形状、大小)、突出主要因素(质量、位置)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问题: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看成质点?以飞翔的雄鹰和地球的公转、自传为例,提出以下四个问题。问题 1:研究雄鹰在远距离飞行中的运动情况问题 2:研究雄鹰在飞行中的飞行姿势问题 3: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问题 4:研究地球自转为突破“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这一重点内容,学生分析在这四种情境下,雄鹰和地球的大小、形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无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能看成质点的条件是当物体的大小与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时,可看成质点。小试牛刀3/6问题 1:沿一个方向推动桌面上的教材(如图),若要测量书本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