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ance.sina 2003 年 02 月 11 日 15:58 ?科技智囊?杂志 2024 中国 MBO 元年 □本刊特约撰稿人钟伟 近五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陷入了上甘岭苦战中国有资产管理局被取消,各工业主管局被陆续取消,官本位鼓舞的效能日渐衰减后,国有企业频繁出现昨日的精英企业家 ,今日的阶下囚的悲剧。 毕竟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不能永久扮演“双面人〞的角色,作为企业家不能合法地获得企业家应有的酬劳和鼓舞作为官员却又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盈亏负责。如何化解国有企业经理阶层的角色冲突? 此外,“红顶企业〞时代也已经到了纷纷登台谢幕的时候了,原先戴着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帽子,而实质上具有私营企业色彩的那些企业,也必须对其错综复杂的资产形成过程中政府、经理层和员工的奉献予以厘清,保障企业能在未来有一个健康开展的平台。否那么类似四通、华晨这样的事件就会埋下损害企业的内伤。 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再做一次脱困战显然迫切需要攻坚的创新,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中国正在崛起中的企业家阶层,同样也存在对其既往的历史奉献的成认和扮演企业家这个现实角色的定位及相应鼓舞,企业家必须“去官员化〞,那么官本位鼓舞的逐步淡出就必须和尊重企业家群体相结合,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制造〞,企业家群体的劳动如何得到成认和尊重? 如熊彼特所说,一个国家的财宝来源于创新,而创新那么有赖企业家的推动,我们认为,经理层收购是尊重国有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既存现实的可能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仍然颇多争议。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令人不解的是,大局部争议不仅来源于对目前国内MBO 操作不标准的批判,甚至来源于“华尔街丑闻〞,有人声称对经理层的股权鼓舞或者 MBO 可能是适得其反的举措。 MBO 确实是对过度分权制的反叛,安然等事件也许反映出西方国家的顶级经理阶层也许确实过于贪欲,反映出MBO 并非没有缺陷,但中国的企业家群风光对的,其实是他们能否享有对企业家既往和现实劳动的尊重。 重要的并不在于我们以俯视小小环球的心态批判世界不完美,而在于我们可否将 MBO 作为可能的工具之一,使得中国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中国企业家群体向市场鼓舞靠拢一步,不完美的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