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读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赵 佶(1 0 8 2 -1 1 3 5 ):宋朝第八任皇帝徽宗,元符三年登皇位,在位二十五年,靖康二年(1 1 2 7 )为金兵俘虏,经十年折磨,死于五国城(今吉林省境内)。他在书法、音乐、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自称“善百艺”。这位皇帝老爷爱茶嗜茶,而且研究茶学,曾以北苑为研究对象,写出《大观茶论》,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在这篇茶论中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茶品精神,把饮茶的要谛和意境发展为生活艺术。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皇帝所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 1 0 7 )。全书2 8 0 0 多字,然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面也颇为广泛,分为序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 2 0 个名目。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古代唯一的撰写茶书的皇帝。所著《大观茶论》以宏观论茶,探究茶技茶艺,多处以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的北苑、壑源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茶叶产地、采制、品饮等。对制茶的操作和使用器具都讲得十分在行,尤其是“外焙篇”,全篇话语似亲临建安茶园者的解说。 据专家学者分析,北方不产茶,赵佶一生从未南巡,他更没有到过建安茶区去体验生活,怎么可能写出一般茶人都难以写出的茶论呢?有人说可能是根据茶官的详细禀告,借鉴已见的茶学专著,在爱茶和对茶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成书,也有人认为是一些御用文人或者督制贡茶的宠臣,投其所好,写成此文,经御笔一点,便成了他的著作了。 然而,尽管此篇茶论有拾人牙慧,抄袭或坐享其成之嫌,但作为茶文化专论行世,对发展茶学,倡导茶道,提高茶叶制作技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品茶指要等,历史性地归纳提出了茶道精神。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产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以及御贡茶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大观茶论》被列为建安茶学重要专著之一,理由有三:茶论序言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他仅言及建溪、壑源,未指第二个地方,这是其一;在涉及到采制鉴辨、器具、味、香、色等各个细节里讲的是团茶经验,《太平清话》一书认为:“大观茶论二十篇,皆为碾饼烹点而设,不若葡谷十六汤,韶美之极。”这是其二;第三,在“品茗”一节里讲的竟全是建安各焙园户的茶品。 从建安茶学角度看,它对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