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名称由来 相传唐元和 1 4 年(8 1 9 ),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 “后三游”。 【交流平台】 你知道三游洞历史上的“前三游”与“后三游”分别是谁吗? 【探究乐园】 读下面苏轼父子咏诵三游洞的诗,再把你收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咏诵三游洞的诗词抄写下来。 游三游洞 苏轼 冻雨霏霏半成雪, 游人履冰苍岩滑。 不辞携岩底眠, 洞云深夜无月色。 三游洞题壁 苏洵 洞门苍石流成乳, 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 我欲居之尔不能。 【小资料】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第九讲:“爱民如子”课堂设计 一、重点:1.了解苏轼外任及谪居期间与百姓的关系。2.解读诗句。3.背诵。 二、难点: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 (一)导入第一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神宗派他去杭州做通判(相当于现今的副市长)。我们来看一首苏轼在杭州写百姓的一首诗。 (二)朗读文本(投影 1 文本) 山村五绝(之一)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1.学生提问字音,教师准备:蕨 jué 迩来 ě rlá i(最近以来) 2.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