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2.1 国际经济失衡背景下美国财政赤字的双重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不同开放程度下美国财政政策的效应 自“凯恩斯革命”和罗斯福新政之后,财政政策历来是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60 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政策的效应一直受到质疑,除了在大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起到了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之外,它在许多情况下被认为是“通胀”和私人资本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上个世纪 70 年代,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兴起,西方宏观经济学用“挤出”效应解释了政府支出对私人资本投资的负面影响,进而解释了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衰退。 1988 年之后,当加入了 BP曲线之后的IS--LM 模型(即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被纳入主流经济学视野之后,人们不仅认识到了一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会影响财政政策对国内总需求的刺激效应,而且从开放的宏观经济学视角对财政政策的研究也成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开放的进程来看,贸易始终是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渠道,而资本的流动则相对较晚,汇率机制由固定转化为浮动则发生在 70 年代之后。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资本管制的状况和汇率制度的变化来反映发达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 1.在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组合的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因为,在用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时,国内的收入水平会有所增长,如果这时存在财政溢出效应的情况下,收入提高的同时会伴随着经常项目的逆差,从而导致官方外汇储备的下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官方储备的下降意味着基础货币的减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货币紧缩。货币紧缩会通过利率的上升而影响国内投资,使国民收入下降,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此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刺激效应消失为止。也就是说在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组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同样会失去服务于国内经济目标的独立性。因此,从长期来看,在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组合下,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向是相反的,所以造成了财政政策的无效。这一结论是就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情况而言的。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心国家美国来说有可能出现例外的情况,即美国利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为储备资产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而不遵守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价格纪律。那么,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则有可能摆脱固定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出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组合的情况,这就是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