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必须元素 植物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要从中吸收各种矿质元素和氮素,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植物吸收的这些元素,有的作为植物体的组成成分,有的参与调节生命活动,有的兼有这两种功能。通常把植物对矿质和氮素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和氧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称为植物的矿质和氮素营养。 人们对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探索,到 19 世纪中叶才被基本确定。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探索植物营养来源的是荷兰人凡·海尔蒙(见绪论)。其后,格劳勃(Glauber,1650)发现,向土壤中加入硝酸盐能使植物产量增加,于是他认为水和硝酸盐是植物生长的基础。1699 年,英国的伍德沃德(Woodward)用雨水、河水、山泉水、自来水和花园土的水浸提液培养薄荷,发现植株在河水中生长比在雨水中好,而在土壤浸提液中生长最好。据此他得出结论:构成植物体的不仅是水,还有土壤中的一些特殊物质。瑞士的索苏尔(1804)报告:若将种子种在蒸馏水中,长出来的植物不久即死亡,它的灰分含量也没有增加;若将植物的灰分和硝酸盐加入蒸馏水中,植物便可正常生长。这证明了灰分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必需性。1840 年德国的李比希(J. Liebig)建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并确立了土壤供给植物无机营养的观点。布森格(J·Boussingault)进一步在石英砂和木炭中加入无机化学药品培养植物,并对植物周围的气体作定量分析,证明碳、氢、氧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而矿质元素是从土壤中得来。1860 年诺普(Knop)和萨克斯(Sachs)用已知成分的无机盐溶液培养植物获得成功,自此探明了植物营养的根本性质,即自养型(无机营养型)。 矿质和氮素营养对植物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了解矿质和氮素的生理作用、植物对矿质和氮素的吸收转运以及氮素的同化规律,可以用来指导合理施肥,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 将植物材料放在 105℃下烘干称重,可测得蒸发的水分约占植物组织的 10%~95%,而干物质占 5%~90%。干物质中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将干物质放在 600℃灼烧时,有机物中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以二氧化碳、水、分子态氮、NH3 和氮的氧化物形式挥发掉,一小部分硫变为 H2S 和 SO2 的形式散失,余下一些不能挥发的灰白色残渣称为灰分(ash)。灰分中的物质为各种矿质的氧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等,构成灰分的元素称为灰分元素(ash element)。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壤矿质,故又称为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由于氮在燃烧过程中散失到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