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的原理: 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试样中个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时,检测器将流动相个组分浓度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有记录仪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即色谱图 色谱峰: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 不对称因子: 非正常峰 基线:当没有待测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反映检测器噪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噪音:仪器本身所固有的,以噪音表示(仪器越好,噪音越小) 漂移:基线向某个方向稳定移动,(仪器未稳定造成) 色谱图 正常峰(对称)----fs 在0.95~ 1.05 之间 前沿峰——fs 小于 0.95 拖尾峰——fs 大于 1.05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色谱柱效参数 标准差σ :正态分布色谱曲线拐点距离的一半σ ——对应 0.607h 处峰宽的一半 其中σ ↓小,峰↓窄,柱效↑高。 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所对应的峰宽。 W1/2=2.355σ 峰宽W: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切线与基线相交的截距 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保留时间 t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需时间即组分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 t0:不被固定相荣溶解或吸附的组分的保留时间,或流动相充满柱内空隙体积所需要的时间,又称流动相保留时间 tM 调整保留时间 tR’: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值即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tR’=tR—tM tR’=tR—t0 相对保留值 ri,s(选择性系数α ):调整保留值之比。在相同的造作条件下,待测组分与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之比,用 ri,s 表示: 相平衡参数 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达到分配平衡的浓度比值用 k表示 K=Cs/Cm tR=t0(1+KVs/Vm) 容量因子(容量比,分配比)K: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色谱柱中达分配平衡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 K=Ws/Wm=CsVs/CmVm=KVs/Vm→tR=t0(1+KVs/Vm)=t0(1+k) 又 tR’=tR—t0→k=tR’/tR 注 k↑→tR↑长 △ tR’=t0(kA-kB)注:K 不等或 k 不等是分离的前提 等温线:指一定温度下,某组分在两相中分配达平衡时,在两相中的浓度关系曲线 1、 线性等温线(理想)→对称峰 K→一定,与溶质浓度无关 2、 非线性等温线 (1) 凸形→拖尾峰K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减 (2) 凹形→前沿峰 K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加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认为:一根柱子可以分为n段,在每段内组分在两相间很快达到 平衡,把每一段称为一块理论塔板。设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H=L/n 理论塔板数n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