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 稻 优 质 高 产栽培技术 (一)水稻产量形成原理 1、水稻产量的物质一源 水稻产量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借助太阳光能,由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光合作用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原动力,光合产物是水稻产量的物质基础。因此,北京农业大学廉平湖教授经过多年水稻高产栽培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实践,在 2 0 世纪 7 0 年代末提出了水稻物质生产“3 个 9 0 %”的高产栽培理论体系。对水稻高产、超高产栽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 )水稻产量 9 0 %以上来自光合产物 大量研究表明,作物产量的 9 0 %以上来自光合产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只构成产量的 5 %-1 0 %。高产栽培技术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光合产物,而施肥只是提高光合效率的重要手段。 (2 )高产水稻 9 0 %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 在产量不太高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来自抽穗前的光合产物约占3 0 %左右,而大部分(约占7 0 %)是来自抽穗后的 1 个多月中所形成的光合产物。在高产的情况下,水稻产量的 9 0 %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产量越高,抽穗后光合作用积累的产物对产量的贡献越大。抽穗以后光合效率的高低,对水稻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高产栽培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保证水稻抽穗后更有利于光合作用。 (3 )水稻产量 9 0 %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 水稻产量 9 0 %是叶片制造的。据松岛测定,水稻各个部位光合产物的产量中,叶片的光合生产量占8 6 .9 %,叶鞘的生产量占9 .4 %,稻穗本身的光合生产量基本被自身呼吸所消耗。水稻的光合生产率各期也不同,灌浆期水稻的光合能力最强,达到3 .8 4 克/(米2 ·天)。 水稻成熟期各叶位的光合效率也不同。且各叶位的分工也不同,上部叶片(倒 1 -3 叶)的光合产物宅要运往穗部,而下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运往根部,尤其是倒 4 叶,对水稻后期根系活力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水稻高产技术的实质就是调整叶片(包括调整叶面积大小、叶片的长势长相),提高叶片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 2.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 水稻产量足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构成的。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水稻的整个生育过程中,产量构成因素以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的顺序形成,但穗数形成与粒重形成又是重叠进行的,同时在渐进的生育过程中,对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