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_第1页
1/10
沉默的螺旋理论_第2页
2/10
沉默的螺旋理论_第3页
3/10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 2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  3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4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缺陷[1]  5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和分析  6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7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运用[2]  8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 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 《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 年《沉默的螺旋:舆论— 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编辑]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的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沉默的螺旋理论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