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络实际题目的:案例分析是检测对西方经济理论理解、运用的措施之一。通过对经济案例的分析,既可以训练学生加深对西方重要经济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同步也可以使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实行的各项政策。本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理清通货膨胀理论、财政理论、货币理论等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步,可以对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能运用经济理论解释、宣传国家的经济政策,指导自己的工作。1997—的通货紧缩及对策1997 年下六个月尤其是 1997 年 7 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来,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感到需求局限性的压力,其明显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消费价格指数)在低位运行,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出口下降。出现需求局限性的原因是:(1)1993 年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惯性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按照“增长—膨胀—治理 ---紧缩---停滞---放松---扩张”的轨迹发展。1992 年邓小平南巡发言后,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93 年夏季开始实行以克制通货膨胀为重要内容的紧缩政策,96 年年终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这些紧缩政策在 97 年、98 年继续出现滞后效应。(2)一系列改革政策尤其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台,变化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人们的储蓄倾向增长,即期消费减少,导致消费需求局限性,同步银行存款在利率不停下调的同步保持迅速增长(3)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导致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下岗工人增长;同步乡镇企业在变革中竞争力减弱,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等,这些原因增长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4)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周围国家购置力减少,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下降;同步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也大量减少。中国政府针对这种状况,1998 年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其重要政策包括:(1)增长国债发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仅 1998 年-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5100 亿元,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水利和发电等工程的建设,刹住了投资下滑的势头。(2)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适度扩张。中央银行 7 次减少存贷款利率,增长了货币供应。(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与财政拨款总额也大体相等。通过中国政府的努力,初,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和 GDP 分别增长8%、7.5%、8.3%和 9.3%。(数据来源:《中国记录年鉴》)结合上述案例,请回答如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