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中国特色”内涵如何准确理解“中国特色”内涵——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李小佳李捷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高扬,“中国特色”这一科学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群还存在对“中国特色”的模糊认识。例如,是否中国社会特有的一些现象就能冠以“中国特色”?与西方不同的都叫“中国特色”吗?既然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何还要强调“中国特色”?为什么越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越要强调“中国特色”?等等。如何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定义有专指:不可与阶段性国情和现象混为一谈本报记者李小佳(以下简称记者):“中国式……”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人们常用其形容具有阶段性国情和国人习惯特征的一些社会现象,例如前一段时间舆论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等。但这些现象能被称为“中国特色”吗?李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概念,其中“中国特色”也有它的科学含义,即专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实践特色和理论特色。“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安排,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则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支撑。中国社会确实存在有别于西方社会的内在运行逻辑,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点。把握这些逻辑,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管理的有效性,甚至更多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等的有效性。但应该说,这些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更不能把违反公共秩序等陋习称作“中国特色”。恰恰相反,乱穿马路等不仅不属于“中国特色”而且是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要逐步革除的陋习。此外,“中国特色”是不断发展的,也是开放的。不断发展,是指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剔除被实践证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的、僵化的理解。开放,是指“中国特色”不是封闭的,而是兼容并包的,这个开放包括向世界的开放。在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学习了大量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借鉴了市场经济机制等。然而,这种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