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 河蚌及其它软体动物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对河蚌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掌握瓣鳃纲的主要特征,理解河蚌等瓣鳃类动物适应底栖生活方式的形态、结构特点。 2. 认识一些重要的经济种类,初步了解瓣鳃纲分类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材料 : 1. 提前一周用水冲洗的浸制河蚌标本 2. 河蚌的钩介幼虫整体装片;蚶、牡蛎、贻贝、栉孔扇贝、文蛤、杂色蛤仔、竹蛏、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珠蚌、河蚬、船蛆等浸制标本。 三、实验用具: 显微镜、蜡盘、解剖刀、尖嘴镊子、解剖剪等 四、实验操作与观察: 1. 观察河蚌的外部形态 河蚌的外形 (1)贝壳:左右两瓣,等大,近似于卵圆形,合抱于体外,所以河蚌称为双壳类; (2)壳顶:为两壳背方之隆起的部分; (3)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呈痛心员圆排列的弧线。 (4)、铰合部:左右两壳在背部相连饿部分,其两侧有具弹性的韧带。 2. 河蚌有前后、背腹、左右之分: 把河蚌拿在手中,使其壳顶向上,河蚌钝圆端朝前,稍尖端超向自己,那么:壳顶为背部,与之相对的为腹面;钝端为前,尖端为后,那么左侧就为河蚌的左侧,右侧为河蚌的右侧。 3. 河蚌的内部解剖: (1)把河蚌的左侧向上放在蜡盘上 (2)把解剖刀的刀柄伸进河蚌左侧的壳和外套膜之间左右移动,使外套膜和左侧的壳尽可能分离,然后把解剖刀的刀面伸进去,把河蚌的前、后闭壳肌紧贴左贝壳割离,把河蚌左侧的贝壳掀起,露出河蚌的左侧外套膜、左侧两个瓣鳃、及内脏团等、 (3)肌肉:前端有一个比较大的闭壳肌、缩足肌和一个伸足肌;后端有一个大的后闭壳肌和一个后缩族肌。 (4)先观察一下,在河蚌的后端由左、右外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腹方为入水孔,背方为出水孔。 (5)去掉左侧的外套膜,露出左侧的两个瓣鳃,如果外瓣鳃肥厚,则说明此河蚌为雌性的,反之为雄性的。瓣鳃的结构:由外鳃小瓣和内鳃小瓣及二者之间的瓣间隔、腮上腔等组成,外、内鳃小瓣由许多鳃丝和丝间隔组成,从而形成了很多鳃小孔;鳃丝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鳃是河蚌的呼吸器官。 水流经鳃的过程:外界的水---入水孔---外套腔---鳃小孔---鳃水管---鳃上腔---出水管---体外(外界)。 外界的含有溶解氧的水经过鳃后,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则进入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另外在鳃上腔的前端有两个孔:上大孔为排泄孔,下小孔为生殖孔。 (6)去掉左侧的两片瓣鳃后,先观察河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