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淤泥资源化处置方法 1 疏浚淤泥直接处置 1.1 抛泥法 抛泥法分为海洋抛泥和陆地抛泥。海洋抛泥是将疏浚泥运送到指定的海洋抛泥区内,倾倒于海中,这一方法曾被沿海港口常用。如我国的黄骅港、连云港、深圳港、天津新港等港口的建设和维护中产生的大量疏浚泥,大多采用在近海岸设置抛泥区进行海洋抛泥。陆地抛泥就是将疏浚出来的河湖底泥简单抛弃于沿河、沿湖的低洼地区(如鱼塘、荒地等区域),进行永久堆放或临时堆放后复耕。内陆河湖产生的疏浚淤泥多采用此方法。这种淤泥处理方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如无锡五里湖的水环境整治一期工程中,疏浚泥量达 60 万 m 3,设置了 3 个堆场进行堆放,共占用土地达 500 亩,并涉及拆迁和农业、渔业赔偿等问题,给工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堆场贮淤除占用大量土地外,也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 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近海倾倒区的饱和,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4)的出台和对环境的日益重视,使外海抛淤变得很艰难,从而使外海抛淤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征地的成本很高,为此内陆河道征地贮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 1.2 吹(堆)填法 吹(堆)填法是通过泥泵作用,从吸泥管吸取淤泥和水的混合物(泥浆),经过排泥管输送吹填陆域泥塘的一种施工方法。疏浚底泥作为填土材料使用,在许多少地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应用。如日本、新加坡众多海上人工岛和机场的建设中都大量使用了疏浚底泥进行吹填,再对地基进行加固的办法填海造地。在我国香港地区,仅 1995 年就填海造地6200hm 2,占香港总面积的5.7%,其填海的材料除了使用山石填土外,也大量采用疏浚泥作为填料。在深圳的填海工程中,也大量使用吹填淤泥作为造地材料。 由于淤泥含水率很高,要想开发利用吹填法形成的土地,仍需要花一定的代价对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淤泥吹填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的是泥沼状的泥塘,施工人员和机械难以进入施工。经过较长时间后表面干化形成硬壳层,可以进行插板并通过真空预压法或堆载预压进行排水。这些方法施工造价不菲,且排水固结时间长。如在南油“314” 吹填造地中采用了堆载预压的方法,按间距 1m 布设塑料排水板,共打插塑料排水板 34.6 万根,上面堆载厚度 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