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降低零售业的“缺货率”麦肯锡曾做过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零售企业的平均缺货率为 10%,远高于国外同行水平,每年因畅销商品未能及时补充上架销售的损失高达 830 亿人民币。调查显示,造成超市商品缺货的瓶颈环节存在 5 个方面:一是商品品种过多,货架排位太少,造成陈列不足;二是门店后仓狭小,影响周转;三是缺乏补货支持信息系统,导致漏订、晚订和非最优批量订货;四是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缺乏诚信与沟通;五是供售双方的物流配送质量不能保障。业内人士指出,商品缺货反映了中国零售市场供应链效率低下、运营水平不高的现状。国内快速消费品零售商正在经历规模快速扩展和经营能力严重缺乏的恶性循环,面对外资商业的竞争是一场关系生死的挑战。供货不畅的原因每个零售企业的管理人员都不希望看到畅销商品缺、断货,而滞销品却是堆积如山的现象。然而很多经营者由于只知道各种商品的大致销售情况,对于滞销商品的挑选和淘汰却总是不能把握。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市场,如何处理卖场商品的更新换代就显得格外重要,商品品种多,一般是商品结构没有调整好的结果。商品结构的调整有以下几点好处:节省陈列空间,可以提高门店的单位销售额;有助于商品的推陈出新;便于顾客对有效商品的购买,以便保证主力商品的销售份额;有助于协调门店与供应商的关系;提高商品之间的竞争;提高门店的商品周转率,降低滞销品的资金占压。优化门店的商品结构,有助于提高门店的总体销售额。它是一项长期的管理工作,应当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及时变动。解决了品种过多的问题之后,让我们看看供货不畅的其它主要原因:其一,资金链断层,体现在结算不畅。零售业竞争的加剧,使得零售企业的销售毛利大幅度下降。于是,连锁零售企业利用自己庞大的网络资源和对终端的主导地位,由单独向销售要利润,转向向整条供应链要利润。少数零售企业因为资金短缺、周转困难,在“数期”上下足了功夫,拖欠货款十天半月,然后再开出一张可以结算 5-8 成的“期票”。供应商除了本身资金周转的压力以外,必须承担更多终端回款难的压力。虽然在采购合同上有明文规定不能断供,但是供应商迫于无奈,只能是变着手法拒绝零售商的采购订单,订单执行的比例完全控制在供应商手上,到底给哪个零售企业送不送货、送多少品种,供应商都心里有数。倒不是供应商主动要放弃这一市场,倘若双方的诚信合作、结算顺利,断货现象基本上可以降低 30%以上。其二,信息链脱节,体现在信息传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