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感觉系统 (Sensory System) 81. 感觉症状和体征可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哪些思路? (1) 感觉症状和体征的分布通常可提示病变在神经轴起源的位置,疾病的时间进程通常可提示病因。 (2) 感觉症状通常先于感觉体征出现,患者如有感觉症状而缺乏体征,并不能意味着症状为心因性。 (3) 分离性感觉缺失,如痛温觉异常而轻触觉正常,虽常见于脊髓病变,但也见于周围神经病特定大小的神经纤维选择性受损,如淀粉样神经病、遗传性感觉神经病等。 (4) 疼痛是某些神经病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小神经纤维受损时。多发性神经病伴明显疼痛见于糖尿病、酒中毒及卟啉病等神经病,Fabry 病、淀粉样变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及显性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和副肿瘤性感觉神经病等。 (5) 对颈痛或背痛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的结构异常必须审慎地解释,这些异常可能是与目前主诉无关的偶然发现。 82. 深、浅感觉传导路径有哪些异同? (1) 痛、温度觉传导路: ①躯体皮肤粘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Ⅰ级神经元)脊神经后根在髓内上升1~2个节段,终止于后角胶状质(Rolandi)神经细胞(Ⅱ级神经元)经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侧索,形成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上行经脑干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 ②头面部皮肤粘膜痛、温和触觉周围感受器(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单极神经元(Ⅰ)三叉神经脊束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触觉纤维终止于感觉主核(Ⅱ)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丘脑腹后内侧核(Ⅲ)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 (2) 深部感觉传导路: ①意识性深部感觉或本体感觉冲动起源于躯体和四肢的肌肉、肌腱、筋膜、 2 关节囊、深部结缔组织和皮肤深部感受器(肌梭、腱梭和神经末梢)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Ⅰ)脊神经后根经脊髓后索上行,组成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来自 T5 以下的纤维走行在薄束,来自 T5 以上传导胸部、上肢和颈部的纤维进入楔束终止于延髓被盖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Ⅱ)丘系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上行丘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 头面部感受器(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单极神经元(Ⅰ)三叉神经脊束终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Ⅱ)交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