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与群落及生态系统 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迁入率、迁出率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迁入率、迁出率 不可忽视的因素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间接 性别比例 (性引诱剂) 出生率、死亡率 (计划生育)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的密度。即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1m2 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年龄组成 增长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 稳定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 衰退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 群落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在自然界中成群分布最为常见。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 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 ②“ S ”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 直接影响 预测变化情况 影响种群数量 决定大小 的密度 A 曲线J型分析 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曲线“s”型分析 ab:表示适应环境 bd:呈指数增长 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图D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 图A表示J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 知识点总结 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图中 C 点) 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 N<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 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 、 天敌 、 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消亡。 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