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案例(一) 妙观法师 妙观法师,湖南省人,于江西云居山出家,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研究天台教理,熟悉净土教义,曾在湖南佛学院任教多年。 法师不仅自修精进(不论常住寺院还是外出参学,法师每天必拜佛至少5 0 0 拜),而且非常注重因果教育,身体力行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仅在川渝两地参学期间,他就为两地的孤儿院等团体捐助粮食数十万斤。近年来,法师趁在各地参学之机,实地收集了许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案例。而且这些案例,除了诸多古代名人外,还有不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当今知名人物,比如朱镕基、何厚铧等,详细记录他们的祖辈慈善德行。 以下内容分为四篇,叙述十六位古今名人,其祖德惠及后代之案例(不少案例,妙观法师皆实地考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面对这类文章,不少初学佛人常问:“都说因果报应,自作自受,各人承当,为何却报及子孙后代?”这是因为没有分清楚“余庆、正庆”之故。以下四文,皆记录“余庆”。而对于何为“正庆”,在第四篇文章中,作者将引用印光大师的一段关于“余庆、正庆”的文字来说明,相信大家看后,对这个问题自然会豁然明白。 《易经》的《坤卦·文言》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名句。但是圣贤的智慧之语在世人的内心是很模糊的,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轮廓。对于我们每个人,抉择怎样的人生观,追求怎样的人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将选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题目来谈一谈,以此作为我们抉择人生观的一种参考。自古以来,为人父母的,都自然要为子孙着想,但是到底如何为后代着想,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之父辈祖辈,到底该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面对这些,却有贤者和愚夫的差别做法。古人有句话叫做:“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当代朱镕基、何厚铧二位之祖上厚德, 中国近代的长沙安沙镇有一个叫棠坡的地方,有一位义商叫朱雨田。根据《长沙市志》记载,他为人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说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 7 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