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疗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lflux gastri-tis,BRG)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胃排空延迟或胆囊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过量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屏障,损伤黏膜上皮,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痛不适、嗳气、泛酸、恶心、呕吐或消瘦、贫血、失眠、心悸等神经衰弱症状。现代医学多采用消胆胺、多潘立酮、铝碳酸镁及其它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采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BRG,既能缓解症状,又能祛除病因,可取得标 本 兼 顾 之 效。现将BRG 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情 况 综述如 下 。 1 病因病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 中医学胃脘 痛、呕吐等范 畴 。病因多由忧 思 恼怒 、情 志 失畅 ,使 肝 失疏 泄 ,肝 气郁 结,久 郁 化 热 ,移 热 于胆,或肝胆兼 夹 外 邪 ,湿 热 内 蕴 ,引起胆腑 气血蕴 滞 ,疏 泄 失常 ,使 胆液不循常道。肝胆郁热逆乘脾胃,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胆液不循胃气下降肠腑助消化而随胃气上逆。或因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本虚致脾胃虚弱,更易致肝胆郁滞,使虚者更虚。总之,本病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胆邪犯胃为基本病理变化,肝胆郁火移胃为其病机。本病为幽门功能减退,胃排空功能延迟所致,与脾胃虚弱相同1] 。胆汁反流多合并胆道感染,胆汁不能顺利下降而逆流入胃,此与中医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汁逆流入胃的理论吻合。该病发病关键在于幽门功能低下,胆汁反流入胃,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这与中医气滞血瘀,肝气横逆,乘伐胃气,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胃浊上逆的病理变化相同。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分型 根据1989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一般可将 慢性胃炎分为5 个 证型:脾胃虚弱型( 含 虚寒 )、肝胃不和型、脾胃湿 热型、胃络 瘀血型、胃阴 不足 型。但 各 医家 根据自己 临 床 实 践 又 有 不同认 识 。 绍 沛 [ 2] 将 本病分为5 型。 肝胃不和型,治宜 疏肝和胃降逆,方用 四 逆散 合小 半 夏 汤 加 减。 肝胃郁热型,治宜 疏肝泄热和胃,方用 丹 栀 逍 遥 散 加 减。痰 气交 阻 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