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心律失常 概 述 • 胎儿心律失常定义为任何与宫缩无关的不规律的胎儿心率,或者正常范围之外的心率(超过120~160 次/min 规律的胎儿心率) 。 • 胎儿心律失常发生率占妊娠数的1 %~2 % ,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两种。 • 大多数心律失常的胎儿预后是好的,文献报道心脏畸形的发生率很低,仅为0.3%,持续胎儿心动过缓与严重先天性心脏结构缺损有关。 背 景 • 1970s 产前诊断和治疗胎儿心动过速 • 1980 首次报道使用M-型超声心动图进行胎儿 心律失常产前诊断 (Kleinman et al.) • 1980s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胎儿心动过速 • 1990s 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方面 • 1998 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胎儿房室间区进行产前诊断 (Jaeggi E, et al ) • 2003 胎儿心磁图 (Wakai RT, et al , ) • 21st 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胎儿心律失常管理 (Krapp M, et al ) 胎儿心律不齐的产前诊断方法 分 类 胎儿心动过速 胎儿心室率大于180 次/分,称为心动过速。 • 常见的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房扑 及房颤 • 室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 SVT 多源于房性早搏,而胎儿房性早搏是最常见的胎儿心律失常。 通常胎儿对房性早搏有较好的耐受,但部分频发的房性早搏可转变为SVT,导致胎儿危象。 有研究报道,胎儿房扑通常为宫内胎儿充血性心衰、水肿和死亡的原因。 病 因 • 胎儿严重缺氧、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持续快速心律失常或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可以使心脏失代偿,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胎儿水肿和胎儿死亡,其新生儿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为10 %。 • 母亲心功能不良、长期低氧血症可导致胎儿心脏供血不足,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 功能性改变的主要诱因是胎儿心脏发育不完善或母亲食用含咖啡因等兴奋剂类的饮料、食品、烟酒等,通常为自限性,不需特殊处理。 发病机制 胎儿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尚未明了。胎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公认机理是由于旁路引起的折返性心动过速(例如 Wolff-Parkinson-White 综合征) 研究发现,未成熟的房性节律发生于心房的相对不应期,诱发一个或多个重复反应,不均匀传导形成折返,导致房扑和房颤发生。 研究表明,心房内的折返区需在妊娠 27 周至 30 周发展到一定的大小,方可引起房扑的产生。 此外,心肌应激性增加以及旁路途径发生率增高亦与房扑发生有关。 SVT 是否有害? 有研究报道 84.6%胎儿心律失常发生在妊娠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