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9优秀教案设计【篇一:十几减9教案及反思】十几减9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教具学具: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9十39十79十49十69十99十29十59十8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9十()=129十()=139十()=149十()=159十()=169十()=17二、新授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课堂练习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2.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探究十几减9的算式的规律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我们知道学生的自学过程,主要是探索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的重新构建(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与发展的过程,其条件是学习主体有效度的参与。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学生参与的本质是主动探索。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9”的算法教学。“【篇二:十几减9”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加和减(二)》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从日常生活过程中抽象数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关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4.在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流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