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最美巾帼奋斗者发布仪式观后感最新 6 篇最美巾帼奋斗者发布仪式观后感篇 1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患病者脸部、肢体畸形,加之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和卑视,患者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1970 年,李桓英在中国流调现场第一次见到了麻风病患者,她就暗下决心,立志要攻克令人闻风丧胆的麻风病。 李桓英 1921 年 8 月出生于北京。她先后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而后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1957年,7 年期满时,世卫组织主动提出续约 5 年的邀请。可此时,事业的进展和优渥的生活挡不住李桓英一颗爱国之心,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消息更激励了她。她谢绝世卫组织挽留,瞒着已经移民美国的家人,只身一人绕道欧洲,几经周折,于 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祖国。 每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国?李桓英总是坚定地说道:“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的根,我绝不能忘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正是急需人才之际。我要把学会的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选择麻风病防治,李桓英以科学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执着成为她鲜亮的职业精神。1978 年改革开放后,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北京热带医学讨论所任讨论员,从此将全部精力贡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讨论工作。 在那个“谈麻色变”的时期,迷信和恐惧是麻风病的大敌,就连许多从医的人也对麻风病人绕道而行。而李桓英却始终都是面对面接触,从不畏惧。每来到一个患病的村寨,都会引来村民们的一片惊奇:村里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她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他握手,她就拉着他们的手长时间不放。 “麻风病传染性有限,可防、可治,不可怕。只有深化到病人身边、进行非隔离治疗现场讨论,才能解病人之疾苦、消社会之卑视。”李桓英说,“每当我想起麻风病人在承受疾病与卑视的双重折磨而过着痛苦凄凉的生活,我就非常难过,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跟麻风病作战的决心。” 虽然氨苯砜在上世纪 40 年代就已问世,但麻风病的防治在世界上还没有更成熟更有效的方案。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李桓英敢于创新,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 24 个月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使我国的麻风病人从原来的 11 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而且年复发率仅为 %,远低于国际组织年复发率小于 1%的标准。 传染病无国界,但医生有国籍。李桓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