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改革”乡镇调研报告 推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四川结合省情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两项改革”主要目的,是将乡镇和建制村数量调减、布局调优、成本降低、效能提高,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进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基层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量多达 4610 个,居全国首位,相当于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两个省份的总和;建制村数量多达 4.54 万个,也大大高于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这种传统微型农业经济状态下的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特征,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削弱了乡村治理,成为长期制约四川经济社会进展的老大难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优化行政区划、加强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进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两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省委直面矛盾、攻坚破难,把“两项改革”作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牵引性工程来抓,分两批次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接续推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减少乡镇 1380 个、建制村 18110 个,待其余 7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改革后,全省乡镇、建制村的减幅将分别达 32%、41%以上,干成了一件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 “两项改革”的成效如何?有哪些经验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深化?在改革由“前半篇”转入“后半篇”的关键节点,我带着这些问题,用了一周时间,到绵阳市三台县和盐亭县开展蹲点调研,并同步组织 10 个调研组深化绵阳市 9 个县(市、区)摸排情况,通过“解剖麻雀”,进一步总结经验、检视问题、讨论对策。一、初步成效:乡村振兴增加新动能,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同属丘区农业县,户籍人口分别为 141 万、62 万,2024 年经济总量分别为 380 亿元、161 亿元,在全省 183 个县(市、区)中居第 34 位、第97 位,两县在四川具有典型样本意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