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驻村笔记“第一书记”驻村笔记 汽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弯弯曲曲仅有 4.5 米宽的乡道上,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乡村的恬静逐渐清楚起来:小桥、流水、人家,漫山遍野初吐嫩绿的树木,壮丽的山河,以及那些朴实的老乡。 初到贫困村 双阳区山河街道立新村,这个上世纪 80 年代起便是贫困村的北方普通小山村位于伊通、磐石、双阳三县交界群山环绕之中,仅有249 户人家 1058 人,但却沿着山脚下稀稀拉拉地曲折了几公里。以前总觉得时间过得快,驻村以后才明白,只有美好的时间才会稍纵即逝,煎熬的日子永远过得那么慢。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对一些基本服务已经习以为常,到这里才知道,敢情离省会城市不过百公里,居然还有不通移动电话、吃不上安全水的地方。 驻村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研,来到老支书王友家,四间破败的砖瓦结构房屋依稀诉说着曾经红火的日子,如今 70 岁的老人瘫痪在床,老伴 68 岁,患有哮喘和一只眼盲,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听说市里帮扶的干部要来,老太太颤巍巍地迎在门口,见面就说“党来帮我们了啊”,躺在床上的老支书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不停地嘟囔着,恨自己拖累了家、拖累了组织。我抓着老人干枯的手,看着他花白的头发,一时语塞,心里沉甸甸的,终究没能控制住噙在眼圈中的泪。 王艳,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智障妻子,让这个北方的汉子眼神中满是漠然和无助;张桂喜,77 岁的老党员,患有脑血栓,妻子70 岁,患有脑梗,卧床一年,唯一的儿子离婚以后离家出走,从此再无音信;袁业海,因为意外摔断了腿,妻子患有癫痫,拮据的生活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那是我见过的最差的房子,家徒四壁,我都不敢信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还有这种房子,袁业海目前考虑的只是生存问题,然后才是生活。 一幕幕真实的生活景象,以最强大的冲击力洗刷着我的世界观,心中翻江倒海,五味杂陈,也唤醒了大都市生活二十多年而早已泯灭多时的小时候所生长的乡村经历记忆,这里的人们就像几十年前含辛茹苦培育我长大成人的父母一样在重复着我童年时候的困苦生活。当年的我就是怀着一颗学有所成将来回报故乡的梦想走出来求学,如今我真的有机会回到乡村任职第一书记,我该怎么办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心灵的煎熬让我透不过气来!我暗暗下定决心,驻村的时间不能虚度,因为并不是每个走出乡村的孩子都能有机会直接回报乡亲。 帮扶的日子 驻村任职之前,在我头脑中曾经无数次闪过美妙的画面: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干劲,我将会怎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