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听课反思刘梦觉老师的这堂课确实有许多特别之处,作为一个听课者,我先描述一下我所看到的学生在这堂课上的学习情况。 1.学生是真正的发现者。 有的老师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先告诉或者变相告诉学生“凤辣子”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喜爱使权弄势、炫耀特权的女人。共识达成以后,就是求证,让学生依据文本证明“凤辣子”的这些特点。这种“演绎式”的教学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本质上是接受式的阅读。由于“主题先行”,学生的“发现”只是为了印证这个主题,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建构,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但是在这堂课里,“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自己的、不带任何成见的想法,其中会有一些偏差和错误,但通过细细阅读文本,他们的有些想法是跟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接近,跟前人和今人的大多数见解比较一致。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是一个探究者,他们是在进行探究和制造的阅读。 2.学生享受着发现的欢乐 学生的“发现”需要老师的指点和引导。我们听到一些课,老师也鼓舞学生去探究,也启发学生去发现,但是学生并没有学习欲望和激情,总是懒洋洋的提不起劲。但在这堂课里,我发现学生自始至终兴味盎然。这可能跟课堂上的“问题”有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质量不高:有的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性;有的问题过深,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堂课中的问题确实值得“观察”和分析,我们不妨回顾和梳理一下: 初读:凤辣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情、泼辣等) 二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凤辣子”的热情?(聚焦关键语段) 三读:既是热情,她问了这么多问题却不想知道答案,这是为什么?(讨好贾母、炫耀自己) 四读:凤辣子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精明、有心机) 这一套“组合拳”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引发了孩子的认知冲突:刚刚认为凤辣子是热情的,突然又感到“凤辣子”有可能别有用意。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反思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是,学生在紧张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中乐此不疲地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探究,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化,对凤辣子的认识也逐渐丰满起来。 3.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一些阅读策略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教学专家诺德曼一再强调:人不是天生喜爱阅读的,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