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我是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1 课文《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语文教科书中一篇好玩的科学童话,文章脉络清楚,第一人称的写法令人倍感亲切,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空中漂移着,遇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在执教这一段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一〕小组合作,读词组句。 在引导同学充足朗读这段话之后,我布置同学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事先预备好的 6 个词语卡片〔“小水珠”、“小硬球”、“小花朵”、“落”、“打”、“飘”〕,先指名小伴侣们读一读这些词语,然后试着把这 6 个词语拼组成 3 个句子。并布置一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拼组。由于同学熟读了课文,对词句已有初步感知,小伴侣们大都能精确地按上下排列的挨次排列出“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 〔二〕感知句意,调整句序。 同学组好句子之后,我把握契机地问道:“这里面有三个动词,分别是什么?”小伴侣们不由地脱口而出:“落、打、飘。”我又接着问到:“那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问题一出小伴侣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交头接耳地商量起来。但不一会便有人跃跃欲试地嚷嚷道:“不能,不能。”并有理有据地说出了自身的理由:小硬球最重,确定是打下来;花朵很轻,当然是飘下来;而水珠自然是落下来了。 而这时我又故做怀疑状说道:“听大家这一说,仔细地想一想,这三个句子的位置似乎有点不妥,能不能重新调整一下挨次呢?讲出你的理由来。”小伴侣们一下子又被难住了,但立即有又一个个喜形于色:“我知道了!”“我也看出来了!”接着开头动手调整三个句子的挨次。最终又一个个争着向我和同学们讲自身的发觉,说调整的理由。一个小组汇报:“小水珠、小硬球落下来时有的轻有的重,我们组是根据由轻到重的挨次排列的:第一句是‘花朵飘下来’,其次句是‘小水珠落下来’,第三句是‘小硬球打下来’。”另一个小组汇报:“我们组是根据小水珠、小硬球落下来的先后挨次排列的,小硬球最重,确定是最先落下来,小花朵最轻,当然是最终飘下来。”但大家都能通过对“落”、“打”、“飘”这三个动词不同意义的感知而作出推断的。 〔二〕朗读感悟,想象情境。 同学读词组句,又按自身地理解重新修改了课文,可这时我又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