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三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古诗简介 《示三子》由宋代诗人陈师道所创作。元祐二年(1087 年)诗人将分别四年的妻儿们接回到身边,得以重新团聚,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开头两句追叙见面之前约心情,出语自然,毫不作态。中间四句从见面时的印象写到由于激动而引起的悲喜交集之情,既细腻,又曲折。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全诗语浅情深,耐人回味,是他诗中上乘之作。 翻译/译文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高兴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伤。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 ① 外家:外公家。 ② 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③ 归近:归期临近。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情。 ④ 略:全,都。省(xing):识,记得。 ⑤ 哂(shěn):微笑。 ⑥ 了知:确实知道。 ⑦ 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 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后,即 1087 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他写下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无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